在現實的環境和生活的泥淖中,第一首詩的經驗,其實就像第一次唱歌、演戲一樣自然,大概這類經驗也是每個人初次接觸語言文字的開端,學習閱讀、表達和理解的同時,我們也學習摸索世界、認識他人與自己。如果從小的環境,能夠藉由這樣自然的經驗,逐步地搭建寫作的能力、美學的想像以及藝術創造的興趣,讓兒童時期就具有的獨立思考能力得到鼓勵和讚許,應該是一件非常幸運和可貴的事。等到長大成人再接觸「哲學」,思慮或許更成熟,但似乎總是少了什麼?也許是自然的想像力隨著歲月一點一滴被現實感吞噬,可能使得思考愈來愈被動,當「思考」都變成需要被思考時,「我思」真的變得有些沈重,而且被動的思考還常常扮演反動的力量,而不自知。
在台灣經歷解嚴前後的教育,不論歷史、地理、語言或其他各種人文教育,都跟現實遠遠脫節,凡是與哲學相關的,例如美學、倫理學、道德哲學、政治哲學、社會哲學、法律哲學、歷史哲學,所有與思考政治權力、社會和文化現象有關的後設理論和實踐方式,都幾乎被教育體制拒於門外,或者僅容許教科書引介少數被奉為「正典」的門派,同時僵化的「考試」制度助長了偏狹的思想教育,社會中的權力菁英很多都是如此養成的。為什麼人自然且獨立、有創造性的「思考」與「反思」能力在制式的教育中逐漸消磨殆盡?
所幸我們還能自我教育,但機會就像獲得寶貴祕笈一般,可遇不可求。1920年代的台灣,在日本高壓殖民統治時期曾出現《民報》和自組讀書會的組織,抱著一如醫生為世人治病的理念,發起文化運動的人冒著危險把國外流傳的知識、理念和作品一一引介到當時的社會,透過閱讀和思辨所帶來的文化力量,果然才是最難抵禦的反抗力量。同樣的,解嚴前後也有《新潮文庫》出版了許多人文思想的經典譯著,此外眾多文化和社會運動引介的讀物,多少彌補了台灣教育中的缺憾。然而,教育中始終缺少的一堂課,讓孩童自然的思考及反思能力能夠發展的一堂「哲學」課,至今依舊空缺。
於是童詩離我們愈來愈遠了,隨著進入充滿壓力和競爭的中學環境,與獨立思考最密切的寫作和藝術想像力,慢慢被稀釋。接觸文學與美學的機會愈來愈稀少,只能透過詩歌、音樂、美術、工藝和體育等課程怡情養性或舒壓健身,學習理解作品和交換創作的時間少之又少。
這少了的「哲學」課,影響至鉅,從我自己在歐洲接受哲學教育的經驗,一套完整的英美及歐陸哲學教育,涵蓋各個領域最基本和共通的感知和推理方法,從法律到文化藝術,無所不包,以德國和法國為例,中學就開始普遍實行的哲學教育,除了讓哲學經典可以被繼續傳閱、討論、賦與新的意義,上課和考試方式也鼓勵孩童從經驗中學習獨立思考、推理和發揮創造,藉由接受這樣教育的機會,社會中分屬不同階級、性別、文化與世代的人似乎更有可能學習理解和表達,人因而自由的快樂體驗,是隔著藩籬無法想像的。
在台灣,我遇到對哲學有興趣的人倒還不少,但有的礙於成見,裹足不前,有的浮游四處,不知道該怎麼入手。在大學裡教書、做研究,也常遇到大學生或研究生,等到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才發現缺乏哲學基礎、力不從心。
打開哲學大門,其實是打開自己的心靈,面向世界。沒有語言是私有的,那麼也沒有哲學可以私有,從推廣高中哲學教育做起,Phedo不是私有物,是發起者找回一首詩的努力。
在台灣經歷解嚴前後的教育,不論歷史、地理、語言或其他各種人文教育,都跟現實遠遠脫節,凡是與哲學相關的,例如美學、倫理學、道德哲學、政治哲學、社會哲學、法律哲學、歷史哲學,所有與思考政治權力、社會和文化現象有關的後設理論和實踐方式,都幾乎被教育體制拒於門外,或者僅容許教科書引介少數被奉為「正典」的門派,同時僵化的「考試」制度助長了偏狹的思想教育,社會中的權力菁英很多都是如此養成的。為什麼人自然且獨立、有創造性的「思考」與「反思」能力在制式的教育中逐漸消磨殆盡?
所幸我們還能自我教育,但機會就像獲得寶貴祕笈一般,可遇不可求。1920年代的台灣,在日本高壓殖民統治時期曾出現《民報》和自組讀書會的組織,抱著一如醫生為世人治病的理念,發起文化運動的人冒著危險把國外流傳的知識、理念和作品一一引介到當時的社會,透過閱讀和思辨所帶來的文化力量,果然才是最難抵禦的反抗力量。同樣的,解嚴前後也有《新潮文庫》出版了許多人文思想的經典譯著,此外眾多文化和社會運動引介的讀物,多少彌補了台灣教育中的缺憾。然而,教育中始終缺少的一堂課,讓孩童自然的思考及反思能力能夠發展的一堂「哲學」課,至今依舊空缺。
於是童詩離我們愈來愈遠了,隨著進入充滿壓力和競爭的中學環境,與獨立思考最密切的寫作和藝術想像力,慢慢被稀釋。接觸文學與美學的機會愈來愈稀少,只能透過詩歌、音樂、美術、工藝和體育等課程怡情養性或舒壓健身,學習理解作品和交換創作的時間少之又少。
這少了的「哲學」課,影響至鉅,從我自己在歐洲接受哲學教育的經驗,一套完整的英美及歐陸哲學教育,涵蓋各個領域最基本和共通的感知和推理方法,從法律到文化藝術,無所不包,以德國和法國為例,中學就開始普遍實行的哲學教育,除了讓哲學經典可以被繼續傳閱、討論、賦與新的意義,上課和考試方式也鼓勵孩童從經驗中學習獨立思考、推理和發揮創造,藉由接受這樣教育的機會,社會中分屬不同階級、性別、文化與世代的人似乎更有可能學習理解和表達,人因而自由的快樂體驗,是隔著藩籬無法想像的。
在台灣,我遇到對哲學有興趣的人倒還不少,但有的礙於成見,裹足不前,有的浮游四處,不知道該怎麼入手。在大學裡教書、做研究,也常遇到大學生或研究生,等到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才發現缺乏哲學基礎、力不從心。
打開哲學大門,其實是打開自己的心靈,面向世界。沒有語言是私有的,那麼也沒有哲學可以私有,從推廣高中哲學教育做起,Phedo不是私有物,是發起者找回一首詩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