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獎名單
-
活動辦法
-
頒獎典禮
-
哲學宅急便
<
>
[ 總評 ]
成功大學中文系專案助理教授 | 陳欣白
今年的「PHEDO哲學獎」以「真實」為主題,鼓勵在台灣就讀的中學生透過嚴謹的論證和寫作,提出個人獨立思考之後的觀點。及至截稿日,我們總共收到42篇稿件,其中,「子題一(科學與方法類):自然科學能窮盡真實嗎?」收件22篇,「子題二(文化與社會類):在網路時代談新聞的真實是有意義的嗎?」收件14篇,「子題三(政治與法律類):『中華民國」是真實的嗎?」收件6篇。面對來稿者認真思索的內容,我們分別以「文章切題、文字可讀」、「論點創見」以及「論證嚴謹度」為判準仔細閱讀,並評定出最後的結果。
啟蒙時代的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曾經在他的一篇著作〈何謂「在思考中定向」?〉裡提到,哲學與自然科學的不同之處,在於自然科學的研究旨在說明現象的成因,而哲學研究旨在說明行為的規制性理由。這項區分或許不是所有人都會同意,但它相當程度指明了哲學思考中「論」的重要性。
我們可以把「論」設想為一種既是與自己,也是與他人的對話過程。在對話的過程中,首先必須確定彼此討論的出發點,所以掌握主題的確切內容就很重要。以此次徵文中的「文化與社會類」為例,在「在網路時代談新聞的真實是有意義的嗎?」這個題目下,來稿幾乎都談到了假新聞的議題,但卻不是所有作者都注意到「在網路時代」這項條件預設,以致對網路發展與新聞傳播之間的關係討論就顯得相對不足。
再者,對話要能順利進行,說對方聽得懂的話也很重要,而這就涉及到哲學寫作的核心課題:為自身的觀點提出論證及理據。我的博論指導教授曾在課堂上說:「什麼叫做好的(哲學)文章?好的(哲學)文章永遠是簡單的文字、明確的論證!」「論證」(argument) 不是單純的陳述,後者不足以呈顯論點的合理性。「論證」必須是文句與文句之間、段落與段落之間具備一定的邏輯推導關係,而需要藉由「論證」才能說明其確然性的存在,通常是那些無法經由經驗證明、但卻對我們的價值判斷卻具有舉足輕重影響力的對象,例如:自由、正義,甚或我們在此次徵文中所討論的,人類思想及生活在各個面向中可能或所欲呈顯出的「真實」。「論證」使我們的所思以清楚明確的形式展現出來,「理據」則有助進一步強化論述內容的合理性。「理據」不是實例,而是理論依據。在「論」的過程中,我們除了表達自己的觀點,也需要知道其他人或思想家如何討論同樣的議題、得出怎樣的結論,並在適當之處,援引這些看法來支持自己的論點。
哲學思辨不是空思妄想,不是感覺陳述,哲學需要藉由不同的思想和理論交鋒構成嚴謹的論證,既須符合邏輯法則,也要能展現出個人對自身及社會的期待,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競賽的結果雖有名次的排列,但那無法代表一個人為了探知事物或人生之理所做出的努力,所以千萬不要因為覺得成績不如預期,便否定自身思考的能力。這只是一個開始,而各位已經踏出關鍵的一步!
成功大學中文系專案助理教授 | 陳欣白
今年的「PHEDO哲學獎」以「真實」為主題,鼓勵在台灣就讀的中學生透過嚴謹的論證和寫作,提出個人獨立思考之後的觀點。及至截稿日,我們總共收到42篇稿件,其中,「子題一(科學與方法類):自然科學能窮盡真實嗎?」收件22篇,「子題二(文化與社會類):在網路時代談新聞的真實是有意義的嗎?」收件14篇,「子題三(政治與法律類):『中華民國」是真實的嗎?」收件6篇。面對來稿者認真思索的內容,我們分別以「文章切題、文字可讀」、「論點創見」以及「論證嚴謹度」為判準仔細閱讀,並評定出最後的結果。
啟蒙時代的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曾經在他的一篇著作〈何謂「在思考中定向」?〉裡提到,哲學與自然科學的不同之處,在於自然科學的研究旨在說明現象的成因,而哲學研究旨在說明行為的規制性理由。這項區分或許不是所有人都會同意,但它相當程度指明了哲學思考中「論」的重要性。
我們可以把「論」設想為一種既是與自己,也是與他人的對話過程。在對話的過程中,首先必須確定彼此討論的出發點,所以掌握主題的確切內容就很重要。以此次徵文中的「文化與社會類」為例,在「在網路時代談新聞的真實是有意義的嗎?」這個題目下,來稿幾乎都談到了假新聞的議題,但卻不是所有作者都注意到「在網路時代」這項條件預設,以致對網路發展與新聞傳播之間的關係討論就顯得相對不足。
再者,對話要能順利進行,說對方聽得懂的話也很重要,而這就涉及到哲學寫作的核心課題:為自身的觀點提出論證及理據。我的博論指導教授曾在課堂上說:「什麼叫做好的(哲學)文章?好的(哲學)文章永遠是簡單的文字、明確的論證!」「論證」(argument) 不是單純的陳述,後者不足以呈顯論點的合理性。「論證」必須是文句與文句之間、段落與段落之間具備一定的邏輯推導關係,而需要藉由「論證」才能說明其確然性的存在,通常是那些無法經由經驗證明、但卻對我們的價值判斷卻具有舉足輕重影響力的對象,例如:自由、正義,甚或我們在此次徵文中所討論的,人類思想及生活在各個面向中可能或所欲呈顯出的「真實」。「論證」使我們的所思以清楚明確的形式展現出來,「理據」則有助進一步強化論述內容的合理性。「理據」不是實例,而是理論依據。在「論」的過程中,我們除了表達自己的觀點,也需要知道其他人或思想家如何討論同樣的議題、得出怎樣的結論,並在適當之處,援引這些看法來支持自己的論點。
哲學思辨不是空思妄想,不是感覺陳述,哲學需要藉由不同的思想和理論交鋒構成嚴謹的論證,既須符合邏輯法則,也要能展現出個人對自身及社會的期待,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競賽的結果雖有名次的排列,但那無法代表一個人為了探知事物或人生之理所做出的努力,所以千萬不要因為覺得成績不如預期,便否定自身思考的能力。這只是一個開始,而各位已經踏出關鍵的一步!
科學方法類:
第一名:陳立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高三)
第二名:羅筑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高二)
第三名:李赫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高三)
第一名:陳立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高三)
第二名:羅筑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高二)
第三名:李赫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高三)
[ 科學與方法類 ] 總評
沃草烙哲學主編 | 朱家安
自然科學能窮盡事實嗎?如果你的答案是一篇論文,那這個問題其實是一整組問題,包括比較基本的定義問題,像是:
- 什麼是自然科學?
- 什麼是真實?
- 怎樣算窮盡真實?
以及視文章立場理當處理的後續問題,像是:
- 預測:若你認為自然科學能窮盡真實,有鑑於目前顯然還沒做到這程度,你得說明憑什麼相信科學在未來會做到。
- 價值:若你認為自然科學無法窮盡真實,讀者會好奇你認為我們該拿科學怎麼辦,這會一筆勾銷自然科學的價值嗎?還是這會凸顯其他人文學科的價值?或者這其實無傷大雅,不值得在意?對於這些後續問題的回答,決定了你在這篇文章裡迎接怎樣的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如何回答定義問題,會影響你如何撰寫後續論點。如果你把「窮盡真實」的標準設得很高,必須客觀準確、不可能錯誤、全知,才算是窮盡真實,在這麼高的標準底下,要因為科學無法窮盡真實,就一筆勾銷自然科學的價值,恐怕就不是很容易。
此外,若掌握真實需要客觀準確、不可能錯誤,那麼雖然要主張「自然科學無法窮盡真」很容易,但要主張「人文學科能協助發現真實」就會很困難。在這屆「科學與方法」組的參賽文章裡,「光靠自然科學無法窮盡真實,所以需要人文」這種寫法很常見,然而多數人都有上述問題,因此被我註記「對自然科學很嚴格,對人文很寬鬆,不一致」。此外,我在這則動態裡列舉了參賽文章常見的缺陷,供大家參考。
本組首獎陳立凡同樣主張自然科學無法窮盡真實。他對「窮盡真實」的要求比大部分參賽者低,只要「能解釋所有可被經驗的現象」就行。在論文裡,陳立凡對此標準給了初步證成,並且用它細緻分析自然科學的「守備範圍」,給出字數範圍內能辯護且有意義的主張。這篇作品得到第一名,在評審之間毫無爭議,陳立凡設定了可行的論證目標,並仔細達成,過程明確、具體、簡潔。
本組第二名羅筑慈認為科學理論只是描述或模仿真實,原則上不可能達至真實,罔論窮盡。做為配套,作者敏銳地說明了在這種意義底下科學進步的價值在於貼切描述而非逼近真實。羅筑慈的立場明確,說理清楚,若我要給這篇文章一點建議,我會建議作者降低引用的篇幅,用那些字數空間來補充自己的想法細節。
本組第三名李赫珈以「是否必須從前提推論出」來區分「廣義真實」和「嚴格真實」,並各自論證它們都無法被科學窮盡。這個論證策略相當具有哲學味,但我也希望看到更多論證的細節,例如對於「廣義真實」會造成循環論證的說明,以及對於不能從前提推得的「嚴格真實」合理性的辯護。
在這一屆參賽者裡,幾乎沒人主張科學能窮盡真實,我認為相當可惜。在我看來,定義出一個恰當的真實範圍,並且藉由化約論來擴張自然科學的解釋力,也是有趣且值得發展的論述方向。當然,參賽者論述方向的集中,或許也反映了哲學獎當初敘題的方式。我們會持續改進,希望將來能繼續提供有趣題目,讓高中生自由鑽研,體驗思考的樂趣。
文化與社會類:
第一名:從缺
第二名:張騏椉(武陵高中/高三)
第三名:吳和希(高雄市高級中等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高三)、林仕鵬(高雄中學/高三)
第一名:從缺
第二名:張騏椉(武陵高中/高三)
第三名:吳和希(高雄市高級中等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高三)、林仕鵬(高雄中學/高三)
[文化與社會類] 總評
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 吳豐維
這一組進入實質評審的共有十四篇論文,每一篇都是參賽者的心血之作,也都展現了自己對於新聞與真實的個人見解。
此組的主題是「在網路時代談新聞的真實是有意義的嗎?」,多數的論文都能切中問題,可惜的是,少數論文解題方向有偏離,有的忽略了主題強調的「網路時代」的概念,有的則過度強調新聞的亂象或新聞內容常犯的謬誤類型,讓論文成了探討媒體識讀的文章。
此外,必注意的是,這是一個「哲學」論文獎項而非文學競賽,評審們期待參賽者能夠多從哲學與後設的角度探討議題,但多數的論文比較欠缺哲學的元素與論證的結構。評審建議,未來的參賽者必須要注意這個獎項的哲學性質(強調概念的清晰、思辨的細緻與論證的嚴謹),而非琢磨一篇詞藻華麗的作文。
另外,有些論文試圖在有限的篇幅內回答過多的問題,以致於整篇論文讓人有熱鬧有餘但深度不足之感。評審建議,未來的參賽者最好能聚焦,切莫過度開枝散葉,方才能談得深入與精緻。
最後,少數論文引述了過多現成素材,有的所佔篇幅過大,有的甚至沒有清楚引述完整來源,然而,評審期待的是參賽者「獨立思考」的作品,我們認為「不成熟的原創性」遠比「精巧的匠氣」更有參考價值,也更值得鼓勵。
以上是評審在審閱論文過程中的幾點觀察與建議。最後,評審們在審慎的考慮下,分別從切題性、文字可讀性、論點的創意、論證的嚴謹度的面向評估,選出三篇獲獎論文,分別是第二名一篇、第三名兩篇,此組首獎的第一名則從缺。
政治與法律類:
第一名:從缺
第二名:潘宇觀(臺中一中/高三)
第三名:林哲吉(臺北市陽明高中/高三)、廖梓玲(苗栗縣立大同高中/高三)
第一名:從缺
第二名:潘宇觀(臺中一中/高三)
第三名:林哲吉(臺北市陽明高中/高三)、廖梓玲(苗栗縣立大同高中/高三)
[ 政治與法律類 ] 總評
《暫停抄寫—高中國文課的哲學》作者 / 高中國文教師:江毅中
本次政治與法律組,在行文開頭都會關照到該如何用「真實」理解「國家」。而各篇角度也很接近,通常會在法理、國際承認、歷史發展、人民意識上來談。
但很可惜的是,這些理論都是現成的政治理論或歷史理論,導致大部分的作品讀來都近乎政論文,而缺少哲學性。比如把論述放在台灣的邦交國,得到他國承認成為「真實」的基礎,但卻止步於此,而不能更深入論述「承認」的重要性。
也有些作品把「真實」的門檻拉太高,導致從根本上懷疑「國家」是否存在,但這就不是在談論「中華民國」了,而是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被懷疑,使得題目失去意義。
這個組別談論的「真實」較為特殊,與科學的「真理」或新聞的「真相」不同,國家發展是有歷史的,「真實」也很有可能並非靜態而是流變的。想找一個絕對的錨定點往往顧此失彼,這是本次投稿者未能注意的面相。
在台灣,人們對「中華民國」的真實性有許多爭議,除了國際承認與憲法外,還有族群和文化問題(對誰而言是真實的?真實的界線在哪?),這幾個小主題的環環相扣,關係到論述的完整性。
宗旨
為鼓勵高級中等教育之學生透過嚴謹的寫作與推論,勇於提出個人獨立思考後的觀點,PHEDO(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以下簡稱本會)舉辦一年一度的「PHEDO哲學獎」(以下簡稱本活動),提供學生們發表的舞台。
參加資格
就讀台灣高級中等教育之學生(含高三應屆畢業生,以及國三應屆畢業生)。
獎項、名額、獎金與論文發表
為鼓勵高級中等教育之學生透過嚴謹的寫作與推論,勇於提出個人獨立思考後的觀點,PHEDO(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以下簡稱本會)舉辦一年一度的「PHEDO哲學獎」(以下簡稱本活動),提供學生們發表的舞台。
參加資格
就讀台灣高級中等教育之學生(含高三應屆畢業生,以及國三應屆畢業生)。
獎項、名額、獎金與論文發表
- 凡符合投稿格式及投稿方式,且獲評審委員認定內容切題之作品,皆可獲得書面參賽證明壹只。
- 本年度三個子題,分設:首獎壹名,獨得獎金壹萬元;貳獎兩名,各得獎金伍仟元;參獎兩名,各得獎金參仟元。所有得獎人將獲頒獎狀一幀。
- 三個子題之首獎及貳獎獲獎人,將於頒獎典禮上進行15分鐘之口頭發表。
2020年PHEDO哲學獎主題:真實
從我們的常識來看,當一件事物是存在的或發生過的,我們就會稱它為「真實」。但是,當我們仔細深究,就會發現「真實」並不是一件如此簡單的事。舉例來說,有人相信此世都是「夢幻泡影」,眼前的一切都是假的、眼睛業障太深;也有人認為新聞媒體都是網軍,一切報導都是假的;甚至有人至今仍認為地球是平的,美國人登陸月球是一場騙局。因此,我們有必要好好地釐清一下,到底「真實」是什麼。
2020年的哲學獎,我們針對「真實」這個年度主題,分成「科學與方法」、「文化與社會」、「政治與法律」三類不同的子題,提供參賽學生更多元的思考方向。我們期待,參加的學生除了能展現嚴謹的寫作與推論,更能勇於提出自己獨特的觀點,而不是沿襲前人或東引西湊。「獨立思考」是我們舉辦哲學獎的初衷,也是我們對所有參賽人的期許。
.子題一(科學與方法類):自然科學能窮盡真實嗎?
在台灣,理組經常喜歡戰文組,認為自己研究的才是真正的科學。理組出身的政治人物也常把科學掛在嘴邊,認為量化、規格化、流程化才是治理的王道。然而,這是否意味只要掌握了科學方法,人們便能直指真實呢?自然科學能夠窮盡人類所知的真實嗎?有人相信,也有人質疑。
有哲學家認為,人文研究也是一種科學,只不過它的方法與主題與自然科學不同,人文研究所探討的真實亦有其獨特性。也有哲學家主張,某些真理的經驗方式是超出科學方法論的控制範圍之外的。如果這些哲學主張是有道理的,這是否表示有些問題是單靠自然科學無法處理解決的?假如是,那我們遇到這些問題時可以依憑的是什麼?甚至,如果「科學」是指「具有客觀性和可靠性的研究」,那麼只有自然科學才能稱之為「科學」嗎?我們還有其他探察真實的方式嗎?
.子題二(文化與社會類):在網路時代談新聞的真實是有意義的嗎?
在這個網路時代,自媒體、社群媒體、社交軟體取代了傳統新聞媒體,成為資訊傳遞的重要管道。擺脫了傳統新聞媒體複雜的產製過程與檢核機制,資訊的流動變得更為多元、更為自由,同時也使得「假新聞」與「錯誤資訊」更容易蔓延,也更容易產製。
儘管有人認為,新聞是媒體與媒體人的產品與建構,從來都無法呈現客觀的真實,新聞的客觀性與真實性只是神話,但是也有人相信,只要透過嚴謹的產製流程、問責的制度,新聞媒體可以趨近真實。究竟,在這個網路時代,我們該如何理解媒體所呈現的真實?真假的區別存在嗎?新聞的真實性對於民主社會的影響是什麼?政府可以打擊它所認定的「假新聞」嗎?
.子題三(政治與法律類):「中華民國」是真實的嗎?
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公佈,將「中華民國」界定為一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國。2020年,台、澎、金、馬的人們基於這部憲法選出第15任總統。然而,對內對外,「中華民國」的存在和合理性卻有不少爭議。
世界上目前只有15個國家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在許多國際場合,「中華民國」的名號通常無法使用,只能以「中華台北」自稱。相對地,有180個國家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認為「中華民國」已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消滅與取代了。甚至在台灣,也有許多人不認同「中華民國」的存在。有些人主張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也有人主張台灣既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屬於「中華民國」,而是一個地位不明的狀態,「醒醒吧你沒有國家」成為人們自嘲的流行語。國家的真實存在,到底是怎麼回事?「中華民國」算是存在嗎?如何判定?它的真實與否對我們的影響是什麼?
2020年的哲學獎,我們針對「真實」這個年度主題,分成「科學與方法」、「文化與社會」、「政治與法律」三類不同的子題,提供參賽學生更多元的思考方向。我們期待,參加的學生除了能展現嚴謹的寫作與推論,更能勇於提出自己獨特的觀點,而不是沿襲前人或東引西湊。「獨立思考」是我們舉辦哲學獎的初衷,也是我們對所有參賽人的期許。
.子題一(科學與方法類):自然科學能窮盡真實嗎?
在台灣,理組經常喜歡戰文組,認為自己研究的才是真正的科學。理組出身的政治人物也常把科學掛在嘴邊,認為量化、規格化、流程化才是治理的王道。然而,這是否意味只要掌握了科學方法,人們便能直指真實呢?自然科學能夠窮盡人類所知的真實嗎?有人相信,也有人質疑。
有哲學家認為,人文研究也是一種科學,只不過它的方法與主題與自然科學不同,人文研究所探討的真實亦有其獨特性。也有哲學家主張,某些真理的經驗方式是超出科學方法論的控制範圍之外的。如果這些哲學主張是有道理的,這是否表示有些問題是單靠自然科學無法處理解決的?假如是,那我們遇到這些問題時可以依憑的是什麼?甚至,如果「科學」是指「具有客觀性和可靠性的研究」,那麼只有自然科學才能稱之為「科學」嗎?我們還有其他探察真實的方式嗎?
.子題二(文化與社會類):在網路時代談新聞的真實是有意義的嗎?
在這個網路時代,自媒體、社群媒體、社交軟體取代了傳統新聞媒體,成為資訊傳遞的重要管道。擺脫了傳統新聞媒體複雜的產製過程與檢核機制,資訊的流動變得更為多元、更為自由,同時也使得「假新聞」與「錯誤資訊」更容易蔓延,也更容易產製。
儘管有人認為,新聞是媒體與媒體人的產品與建構,從來都無法呈現客觀的真實,新聞的客觀性與真實性只是神話,但是也有人相信,只要透過嚴謹的產製流程、問責的制度,新聞媒體可以趨近真實。究竟,在這個網路時代,我們該如何理解媒體所呈現的真實?真假的區別存在嗎?新聞的真實性對於民主社會的影響是什麼?政府可以打擊它所認定的「假新聞」嗎?
.子題三(政治與法律類):「中華民國」是真實的嗎?
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公佈,將「中華民國」界定為一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國。2020年,台、澎、金、馬的人們基於這部憲法選出第15任總統。然而,對內對外,「中華民國」的存在和合理性卻有不少爭議。
世界上目前只有15個國家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在許多國際場合,「中華民國」的名號通常無法使用,只能以「中華台北」自稱。相對地,有180個國家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認為「中華民國」已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消滅與取代了。甚至在台灣,也有許多人不認同「中華民國」的存在。有些人主張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也有人主張台灣既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屬於「中華民國」,而是一個地位不明的狀態,「醒醒吧你沒有國家」成為人們自嘲的流行語。國家的真實存在,到底是怎麼回事?「中華民國」算是存在嗎?如何判定?它的真實與否對我們的影響是什麼?
審議機制
- 審議程序分形式審、初審及決審三階段。由本會聘請之審議委員進行評審,委員名單於評審結果揭曉時同步公布。
- 審議採全程匿名審查,論文一經收取即進行彌封與編號。
- 三個子題之投稿作品如未達評審認定標準,獎項得從缺。
期程
- 公佈題目:2020年3月
- 收件:自題目公佈起,至2020年9月30日截止
- 公佈得獎名單:2020年10月24日
- 頒獎典禮暨論文發表會:2020年11月21日14:00-17:30
- 請以繁體中文寫作,無須學術格式,得含註解,字數總計3000字至5000字。
- 請以A4版面,直式橫打,加註頁碼。字型新細明體,字級14號,1.5倍行高。標點符號務必全型,英文引用字型為Times New Roman。
- 內文請勿出現投稿者之姓名與校名,或其他可辨識個人身分之內容,違者以棄權論。
- 首頁首兩行請置中書寫:寫作題目、校名、姓名。範例:
在網路時代談新聞的真實是有意義的嗎?
哲哲高中艾至卉
哲哲高中艾至卉
投稿方式
得獎事宜
注意事項
聯絡方式:林佳欣小姐 [email protected]
- 請先於線上填寫報名表。
- 完成作品後,於截止期限9/30前,將投稿作品以pdf檔上傳。
- 投稿檔名格式為:「寫作類別_校名_姓名.pdf」,範例:「文化與社會類_哲哲高中_艾至卉.pdf」。
- 上傳投稿作品時,須同時上傳身分證明文件之照片。在學生請上傳學生證,高中及高職應屆畢業生請上傳畢業證書,無學籍之自學生請上傳所屬縣市政府之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學生證明。
- 每人不限投稿一類別,但每類別以一件為限。每件投稿皆須獨立報名與投稿。
- 投稿作品須獨力完成,且為首次發表,不得曾於任何國內外媒體、網路、出版品中刊載。得獎名單尚未公布前,不得將同一作品發表、刊載或參加其他徵文比賽,否則主辦單位有權取消其參賽資格。
- 投稿作品經檢舉或查證有抄襲、侵害他人著作權或有違學術倫理等情事,將公布參賽者姓名,取消得獎資格,並追回獎金和獎狀,且一切法律責任由參賽者自行負責。
- 投稿資料不全或有缺漏者,本會有權取消參賽資格。
得獎事宜
- 得獎作品之著作權為作者所有,並無償授權主辦單位得以任何形式(如數位化、公布上網、出版、外語翻譯、中文繁簡字版)進行推廣、保存及轉載。
- 得獎者須提供個人照片、得獎感言,並配合頒獎事宜。
- 頒獎典禮訂於2020年11月21日14:00起舉行,獲獎名單及頒獎典禮相關資訊將公告於活動官網並寄發個人通知暨邀請函。得獎者應親自到場領獎或請人代領,無故缺席者主辦單位有權取消其得獎資格。
- 得獎獎金須依中華民國稅法規定,由主辦單位先行代扣應繳稅額後給付。
注意事項
- 參賽者視為認同本辦法,對審議委員會之決議不得異議。
- 本辦法若有未盡事宜,主辦單位得隨時修正並公布於活動網站,不另行通知。
- 活動網址:http://www.phedotw.org/2020phedoessay.html
聯絡方式:林佳欣小姐 [email protected]
- 如何思考「真實」?有哪些哲學家的觀點可以提供參考、延伸或者反駁?
如何在大量閱讀的過程中提取概念?如何形成獨立思考後的觀點?
如何寫作一篇立論清晰、邏輯嚴謹的論文?
「PHEDO哲學宅急便」提供精選講座,歡迎高中職老師提出申請。您只要準備:學生、場地與講師鐘點,PHEDO就把哲學家宅配到貴校!
請洽:林佳欣小姐 [email protected] - 「講座菜單」
1.批判思考必殺技
2.哲學寫作ABC
3.哲學閱讀方法論
4.哲學家的思考工具箱
5.哲學的基本概念與問題
6.哲學家如何探討「真實」?
7.哲學家如何理解「國家」?